◎陳琪苗 律師
前言
自從2020年10月下旬參加玉里山登山活動不慎摔傷右腿,然未能積極治療,致使參加兩天(以上)之登山活動,腿傷常復發,之後只能走走一天的健行登山路線,以免隔天「跛腳」而拖累山友。但於10月下旬看到長虹登山社舉辦「霞喀羅古道」12月24、25日兩天兩夜活動,一來對該古道慕名已久,二來認為古道多和緩易行,應該不用擔心腿傷復發,遂滿懷期待報名參加該次活動。
寒夜奔向天主教清泉山莊
12月23日恰逢號稱入冬最強寒流南下,全台籠罩在低溫中;晚上7時許,一車11人浩浩蕩蕩往新竹出發,車內人多、體溫作用,不覺寒冷,在西螺服務區暫休採買補給品下車時,冷風襲來,頓感寒意逼人,心想平地就這麼冷,山上豈不凍人?還好這次因為不用背睡袋、公糧及帳篷,我多帶些保暖衣褲,自認足以禦寒。
由於24日便是耶誕夜,車子進入城鎮後便隨處可見璀燦耀眼裝飾及燈飾,呈現濃厚的節慶氛圍。離開城鎮,即是綿延無盡的山路,幾乎不見人車,只有呼嘯的寒風相隨,在暗黑蜿蜒山路奔馳,經過社區部落,看到盞盞燈光及閃爍的耶誕燈飾,在冷冷黑夜中,讓人感受到節日歡樂氣氛及溫暖。
經過近4小時車程,還未到今晚的住宿地點,王明章領隊一直說清泉天主教堂應該快到了,但是看到幾個教堂又不是,打電話問山莊主人,在暗夜中、路況難辨下還是沒找到,最後好不容易看到一位路人,趕快攔住問路,在該位大哥詳細指引下,總算找到清泉天主教堂,步下斜坡即是清泉山莊。此時已近12時,山莊雖有墊被及棉被,但是在如此寒冷的氣溫下,只能裹著一身厚衣褲,趕快就寢。或許是車程勞累,不一會兒就聽見幾位山友大哥鼾聲此起彼落,而我也在這鼾聲交響曲中,昏沉入睡。
狹窄山路會車驚險萬分
清晨5時大夥起床,除了王領隊準備之吐司麵包外,李大哥把他自做燒餅烤熱後分享給大家,大家嚐過都讚不絕口,雖然大家都很想悠閒享用早餐,但被告知至石鹿步道口之車程尚需1小時,況且因為是假期,到該步道口的車輛應該不少,山路狹窄、會車恐會耽誤不少時間。在王領隊催促下,6時許大家整裝出發,一走出戶外,看見晨曦初現,覺得今天應是個晴朗適宜健行的好天氣,直覺真是幸運!
上車後,王領隊說明霞喀羅古道有兩個出入口,石鹿步道口在五峰鄉清泉部落、養老步道口在尖石秀巒部落,因為秀巒端有管制車輛進出養老步道口,必須搭乘接駁專車,所以只想走到白石駐在所往返、或不想受管制之車輛都從清泉端開車上山,我們此次要從石鹿端走到養老端,在白石駐在所過夜,隔天再走到養老端,坐接駁車至秀巒部落停車場。
經過約半小時車程,車子進入林道土石路,只見上山下山的車輛絡繹不絕,然而崎嶇狹窄的山路,往來車輛多是福斯或賓士的九人座商旅,車身較寬的兩車在狹窄山路相會,下山靠山壁的車是車身有刮損之虞、上山臨山谷側的車則有墜落之風險,每次會車,看著我們的車子輪胎似乎懸空,全車命懸一線,大家只能暗自期神明保佑,就在不斷地會車之心驚膽顫下,總算在7時40分許抵達石鹿步道口,結束這段驚心動魄的車程。
順途登霞喀羅大山
霞喀羅(Syakaro)為泰雅族語的烏心石,山區盛產烏心石故而得名,古道於大正9年(1920)間正式開鑿,是由霞喀羅警備道路與薩克亞金警備道路兩條古道所組成,據今已有百年歷史,古道橫跨新竹縣五峰鄉的清泉與尖石鄉的秀巒之間,全長原為49.2公里,如今僅有其中石鹿到養老段,約22.5公里,共經過田村台、松下、楢山、朝日、柘楠、白石、見返、馬鞍、武神、粟園等10座駐在所,現僅保留田村台、楢山、朝日、白石、武神、馬鞍、粟園等遺址。
大家在石鹿步道口標示牌前拍完團體照後,開始向白石駐在所前進。步道一開始平緩好走,1.2K處設有公廁後,不一會就到田村台駐在所遺蹟,只見該處僅剩留存的大門坡道、石砌駁坎、平坦寬闊的基地、遺留的夯土石階、東側緩坡間戰壕等遺跡及旁邊解說牌敘述其歷史。不久即看到階梯,之後就是一連串的上坡,部分路段因為崩落,必須小心通過,甚至拉繩輔助上行,然因是輕裝所以走起來尚屬輕鬆,本隊其他大哥大姐則緩行拍照,我一人則快步前行。
之後,看見一棵倒塌的巨木,其造型甚為特殊,便在此暫休,順便等候其他隊友,聽到三位客家大哥山友談起此次他們要登霞喀羅大山,還有幾位行經的大學生也聊到要爬石鹿大山,心想這兩座山在古道哪兒?久候只見一位隊友張大哥,不見其他隊友蹤影,兩人決定繼續向前,約3K處又遇見三位客家大哥,他們表示霞喀羅大山登山口就在此處,詢問登山路程所需時間,他們說上山約40分鐘,我看了一下手錶,約9時20分許,心想反正今天要在白石駐在所過夜,且後面隊友不知何時才到,就想去爬霞喀羅大山,張大哥本來無登山之意,但又不放心我一人前往,兩人就把登山背包放在路旁,想說王領隊一行人經過看到就知道我們爬霞喀羅大山去。
雖然登頂路徑全長僅1.1公里,但需爬升近500公尺,一開始即是陡升的路段,山徑中有棵巨木,之後又是一連串陡升路徑,不時需要拉繩、踩著樹根、手腳並用往上攀爬,整個人氣喘吁吁,這時才有登山的感覺。後面山徑較平緩,不一會見到告示牌「加油,霞喀羅大山頂點到了(約3分鐘可達)」,頓時精神一振,奮力向上,終於抵達霞喀羅大山三角點。
霞喀羅大山,又名「石鹿大山」,海拔2234公尺,有一顆三等三角點No.6280及山字森林三角點,還有一根72年由台灣省政府頭前溪水源保護區界碑32號。因其頂點在樹林間,並無展望。而山頂前面有一條路可以往佐藤山、佐藤駐在所的路徑,我不知路線及所需時間,不敢貿然前往。
剛拍完登頂照後,只見李大哥背著沉重的登山背包像旋風般衝上來,我驚訝地詢問「李大哥您不是陪那些大姐們在最後面慢慢走嗎?怎麼這麼快就衝上來了?」李大哥說他是衝上來的,我只能讚嘆他不愧是「神人級」登山好手,常人輕裝需40分鐘的路程,他背著重裝卻不到30分鐘就完成。隨後,我們三人即快速下山,重回古道,追趕王領隊與其他隊友。
道旁煮泡麵 悠閒愜意
由於再來的步道路徑平緩,一行三人的腳步越走越快,不一會就走到6K猶山(青山)駐在所。
楢山(青山)駐在所,設於大正11年(1922年),因此地盛產椎茸,故地名為「椎山」,卻誤植為「楢山」,因地理位置適中且風景優美,1935年日人於此地增設醫務所,戰後國民政府接收使用改名為青山派出所,於58年因房舍年久失修不堪使用而裁撤。
有原住民朋友在此處販售關東煮、茶葉蛋,聽著他們熱情吆喝聲、看著冒著熱煙的關東煮,道路旁許多正在大快朵頤的山友,我不禁口水直流,詢問李大哥他們,已近中午是否要在此處休息吃東西,然他們趕路之心殷切,只能百般不捨地離開熱騰騰的關東煮攤,繼續向前。
隨後,來到一處造型優美的單索橋,走在橋上,左右搖晃甚大,或許是前有多次走過單索橋之經驗,通過時還可眺望山谷美景。接著因為道路崩塌,必須下切溪谷再向上接回古道。在約11.5K處看見王領隊一行人正在路旁吃午餐,此時近中午12時30分許,我已飢腸轆轆,趕快拿出泡麵,在道旁燒水煮麵。吃完午餐後,望著杉木聳立幽靜的林道,看著陽光從林縫中灑落,沖咖啡、吃點心,甚為悠閒愜意。
白石駐在所耶誕夜 冷得輾轉難眠
享受悠閒午餐時光後,繼續向今夜住宿之白石駐在所前進,不久來到朝日駐在所。朝日駐在所係位於霞喀羅大山東南長稜上,此處因可迎接清晨第一道曙光而得名,其坐落於步道之上的森林間,僅留有石砌駁坎與夯土圍牆等幾處遺跡。隨後聽見潺潺水聲,下行經過溪谷,涓涓溪流,溪谷周遭布滿青苔,日光從旁邊樹林中射入,景色讓人不禁駐足欣賞。
經過霞喀羅吊橋後,約2時許就到白石駐在所,此時已聽到人聲喧嘩,不少年輕山友紛紛在駐在所房舍前拍照留念。
白石駐在所,舊稱「薩克亞金駐在所」,薩克亞金(Sakayachin)是泰雅族語,意指「可用做磨利刀峰的亮白石頭」。戰後,薩克亞金駐在所改名為「白石派出所」,並於58年改建成今日的規模,78年,最後一名員警撤出才告廢棄,是古道目前唯一一座保有廳舍建築外觀的駐在所。
白石駐在所腹地甚為寬廣,只見一旁空地上已搭好數十頂帳篷,心想這應該是今夜過夜的帳篷。而後王領隊及其他隊友陸續抵達,跟負責的原住民朋友洽詢後,我們選擇較外圍、距離廁所較近的四頂帳篷,雖是下午3時許,陽光燦爛,但卻已有寒意,領取睡袋後,即進入帳篷準備小憩,怎知睡袋完全不暖,只好起身與同宿之蔡姐及林姐吃零食閒聊,等待開飯。
隨著夜幕低垂,寒氣越發逼人,用餐時詢問主管大姊,才知今晚其提供之食宿共有63人住宿用餐,而其他自行搭篷煮食的山友有30餘人,人數近百人,難怪人聲鼎沸。由於是耶誕夜,一些年輕山友,攜帶耶誕燈飾,將渠等帳篷布置得閃閃發亮,且戴著聖誕老人帽、麋鹿角頭飾,不畏低溫,在寒夜中又唱又跳;而我們這些中壯年人,難耐寒風,一吃完晚飯就躲進帳篷,全身穿上禦寒衣褲、裹著睡袋,準備睡覺。
然而,或許是天氣冷冽、睡袋不暖,縱使將所有禦寒衣褲穿著睡覺,仍感受不到足以安睡的溫暖,整夜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偶而還會聽到其他帳篷山友傳來冷得睡不著的嘆氣聲。整夜就這樣睡睡醒醒,不知何時睡著,夢中回到家,開門看見已經離世數月的犬子,牠一臉抱歉地望著我,我則安慰牠,讓牠理解我沒有怪牠之意,要牠安心。突然間醒來,心想自牠離開數月,從未曾入夢來,耶誕節清晨讓我夢見牠,或許是上天送我的耶誕禮物。
白石吊橋景色 優美拍照聖地
用過早餐後,全隊整裝餘7時許出發,同隊的隊友要我不要像昨日走那麼快,王領隊也表示前方有部分路段具危險性要求我不能獨行,其實我因昨日爬霞喀羅大山,其陡上下的路程,且整夜天氣寒冷、氣血循環不佳,導致右腿舊傷處隱隱作痛,只能勉強行走,還好一直到白石吊橋前的路徑都是下坡,所以隊友們都看不出來。
白石吊橋位於古道13.4K處,橫跨薩克亞金溪,初建於1921年,日人為運補車輛的順暢,橋寬為1.2公尺。在1947年二度修建時,橋寬縮減為90公分。近年慕名而來的人漸增,因而政府再次整修啟用。當楓紅季節,河岸整片紅、橘、黃景色,此處是山友必拍照留念的景點。
過了白石吊橋後,即是一段下切路徑,之後便望見一段幾近45度的長長枕木階梯,只能手腳並用、努力攀爬上去,大家爬得氣喘如牛,原以為高繞路徑就此結束,怎知不久又見一高繞路段,所幸路程不陡,隨即來到武神駐在所。
武神駐在所設於1922年,位於布奴加里山西北支稜與對岸的見返駐在所,隔著薩克亞金溪兩相峙望,但於5年後,即遭裁撤而湮沒於林野間。原址於古道上方,分有上下兩層,如今只見部分基地駁坎與坡道,不見任何建物遺跡。
行經竹林楓林 沿途景色優美
過了武神駐在所後,行經一大片竹林,陽光從竹林中散落,景緻分為甚佳,也是山友拍照的景點。隨後來到馬鞍駐在所。
馬鞍駐在所,此處駐在所名字係以最早來此開墾立戶的泰雅族人(Mawan)為名,位於養老山西稜小鞍部間,建於1922年,於1959年撤廢,現今僅遺留大門石階,為霞喀羅古道最有名的賞楓區,有一大片楓樹林,然因大部分楓葉尚未變紅,無法欣賞到楓紅美景。
過了馬鞍駐在所,不久見到大片竹林後,抵達粟園駐在所。粟園一帶舊稱塔拉卡斯(Tarakkis),塔拉卡斯為泰雅語小米“Tarakkis“之音譯,曾是泰雅族基納群所居住的塔拉卡斯社。日人於1919年在此設置「塔拉卡司警官駐在所」,36年政府接收後改稱「栗園派出所」,使用至48年後才予撤廢。
離開粟園駐在所後,在路旁看見一座木炭窯的解說牌,其後在草叢中即是尚存的木炭窯遺跡。行走至長滿芒草路段,可以遠眺群山風光,此時已近養老步道口。於步道口處,有對年輕夫妻販售關東煮、茶葉蛋及烤香腸,心想反正隊友們還未到,於等候期間趕快買個關東煮,在天氣寒冷時享受一下熱騰騰的食物,真是幸福啊!
在全員到齊後,搭乘接駁車下至秀巒停車場,結束這趟難忘的霞喀羅古道之行。
後語
此次霞喀羅古道下山途中,遇到上山搜救的救難隊員,原來是11月份在白石吊橋附近不慎跌落溪谷遭溪水沖走的丈夫被發現了,救難隊員必須將其遺體抬下山交還家屬。心想救難隊員真是偉大,古道部分路段崩塌,必須下切及高繞,且尚有部分路徑狹窄之斷崖,個人行走已非易事,遑論還要背負遺體!雖然古道之大部分路段均平緩易行,但部分路段仍具危險性,拍照、行走均應小心注意安全,避免憾事發生。
若想享受古道之美,又擔心路徑危險,建議可從養老步道端行走至馬鞍駐在所,該路段風景優美、平緩易行。朋友們,撥空來趟霞喀羅古道之行,欣賞山林風光與人文歷史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