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面壁信堂堂 萬里歸來鬚帶霜
薏苡明珠誰管得 且安筆硯寫敦煌
◎陳清白 律師
今年是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120歲的冥誕。許多藝文團體為了紀念他,特地舉辦了一系列的展覽活動。同時,報章雜誌上也陸續出現一些記述大師生前行誼的悼念文章。
2019年2月3日,自由時報的文化週報上刊載了一篇題為「張大帥請張少帥年16才吃團圓飯」的採訪報導。
文章中提到,1981年的農曆新年,時年83歲的大千先生,為了請張學良先生吃團圓飯,忙呼呼的準備家宴,不僅親自揮毫寫下菜單,也指點家僕該到哪裡採辦這些食材。
這份菜單,就登在報紙的刊頭,計有:干貝鴨掌、紅油豚蹄、菜苔臘肉、蠔油肚條、干燒鰉翅、六一絲、蔥燒烏參、紹酒火靠笋(筍)、干(乾)燒明蝦、清蒸晚菘、粉蒸牛肉、魚羹燴麵、汆王瓜肉片、煮元宵、豆泥蒸餃、西瓜盅等十六道。從菜色上看,山珍海味無一不備,可見主人不僅懂得飲食,也善於待客。
這頓飯因為主、客都姓張,算是一家人,因此稱它為團圓飯再貼切不過。只是按照中國人過年的習慣,團圓飯應該在除夕夜吃才是,沒想到因為政治因素,一延再延,直到年16才遂了心願。為此,大千先生不滿地說:「以後我們每年都得到正月16才算過完年。」
原來張學良先生那時雖已解除拘禁,但特務的監控仍然無所不在。只因大千先生在邀宴時,在電話中說了一句「大帥請少帥」這樣的話,讓監聽的特務起了疑心,才讓再尋常不過的一場餐敘,差一點就破了局。
文章裡沒有提及大千先生和少帥交往的經過,只說少帥在被監禁期間,大千先生經常藉口請少帥鑑賞而送畫給他,窺其用意,無非借此稍稍紓解少帥經濟上的壓力。這些畫作,在少帥赴美定居時,交給蘇富比拍賣,蘇富比為了這場拍賣會,特地印製了專刊,這份菜單也在其中,因此,我們才有幸得見大千先生對飲饌的講究和對朋友的盛情。
其實,早在民國十七年間,大千先生就和少帥結識了。那時東北剛剛易幟,少帥調到北京,擔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地位僅次於蔣介石。少帥雖是個軍人,但素來雅好字畫,經常流連於北京的琉璃廠。有一次,他買了幾幅石濤的山水,便邀來藝壇諸位方家共賞。不料,席間被指出當中有些作品並非真蹟,而是張大千的偽作。
真金白銀買到了假畫,少帥當然不高興,但也興起了一睹張大千真面目的念頭,到底是何方神聖,能把石濤仿到幾可亂真?
少帥找到了當時人正在北京遊覽而下榻於長安客棧的張大千,說要請他吃飯。那時張學良是權傾一時的大軍閥,而張大千只不過是一介畫師,兩人不僅地位懸殊,而且素昧平生。大千先生接到這樣的邀約,心裡難免忐忑不安,加上旁人在一邊添油加醋,都說可能跟他造假畫的事有關,因此大千先生越想越心虛,認為宴無好宴,怕這一去,會像「鴻門宴」一般,凶多吉少。但少帥邀宴,能不去嗎?於是,大千先生便硬著頭皮,依約前往。
當車子抵達張學良的官邸「順承府」時,一進花廳,只見賓客盈門,在座的有一些還是藝壇的舊識。不久宴會開始,有女眷魚貫而入,大千先生一看,心裡安穩了不少,因為這天如果是鴻門宴,便不會有女眷在場,因為楚霸王宴請劉邦那天,虞姬並未在座。俗話說:「不打不相識」,這場宴會從此讓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另外有件事,也算是一段佳話,更讓二張的友誼形同莫逆。
話說大千先生有次到北京逛琉璃廠,有家熟識的古董店,向他推銷「新羅山人」華喦的一幅紅梅圖,這幅畫索價三百大洋。這個價錢有點貴,但在慧眼獨具又愛畫成痴的張大千眼裡,這個價錢可以接受。由於當時大千先生身上沒有那麼多現銀,於是雙方約定,次日送到住處,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到了隔天,久候多時的張大千,始終等不到古董店的人來交貨,正當狐疑之際,琉璃廠的夥計跑來了,一直猛陪不是,原來張大千看中的畫,被張副總司令以五百大洋買走了。張大千心裡老大不快,但又莫可奈何。當下仔細一想,競買的人是個大人物,出的價錢又多了二百兩,古董店的掌櫃無論如何也拒絕不了這筆生意。這一轉念,雖然稍稍釋懷,可是也一直懊悔著,當天如果身上有足夠的現金就好了。
這件事一晃眼過了三十年。某日,大千先生特地從巴西回台,專程去探望剛剛獲釋的少帥夫婦。離台之際,少帥託人到松山機場送行,並轉交了一個畫筒。來人告訴大千先生,說少帥特別交待,等大千先生回到家後再行拆看。但性急的張大千,尚未回到家裡,在日本過境轉機時,就忍不住拆封了。結果赫然發現,裡面捲藏著的,竟然是三十年前得而復失的「紅梅圖」。
畫筒裡除了畫作以外,還有少帥寫的一封信,信裡寫道:「三十年前,弟在北平畫商處偶見新羅山人此圖,極喜愛,遂強行購去,非有意奪兄之好,而是愛不釋手,不能自禁耳!現三十年過去,此畫伴我度過許多歲月,每見此畫,弟便不能不念及兄,不能不自責。兄或早已忘卻此事,然弟卻不能忘記,每每轉側不安。這次蒙兄來臺問候,甚是感愧。現趁此機會,將此畫呈上,以意明珠歸舊主,寶刀須佩壯士矣!請笑納,並望恕罪。」。
大千先生假鑑賞之名,贈畫給少帥,雙方都知道這是雪中送炭,卻不留痕跡,免得受贈者心裡不安。幾十年後,少帥投桃報李,完璧歸趙,了卻了一樁當年「橫刀奪愛」的虧欠。兩位老者,雖然一文一武,各自在不同的領域裡引領風騷,但都胸懷大度,也都是性情中人,這就是大千先生和少帥一輩子交情深厚的原因所在。
文前的詩:「三年面壁信堂堂,萬里歸來鬚帶霜。薏苡明珠誰管得,且安筆硯寫敦煌。」是知名畫家沈尹默先生贈送給大千先生的一首七絕。意思是:「你花了三年的時間在莫高窟臨摹古人的壁畫,我相信你是堂堂正正問心無愧的。你從萬里歸來,鬚髮都已泛白如同飛霜,可見辛苦之一斑。關於你有無如同傳聞所說損壞了古物之事,就像馬援運回薏苡卻被誣為明珠的故事一樣,有誰能分辨得清楚呢?我勸你不要再受到這些流言的影響,安心的用你的畫筆,把敦煌的寶貴藝術都摹寫出來吧!」
沈尹默寫這首詩送給大千先生是有用意的,因為張大千在兩度入敦煌摹畫的期間,外界風聞他任意剝落壁畫,毀損國寶,有蓄意挖掘古物據為己有之嫌。一時之間,言之鑿鑿,百口莫辯,沈尹默鑑於此,特寫此詩安慰張大千,並加以勉勵。
這首詩的第三句引用了「後漢書.馬援傳」的典故。話說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當交趾太守時,經常服用薏苡仁,因為薏苡有「健脾利水、袪濕除痺、清熱消炎」的功效。交趾的薏苡,顆粒甚大,剝了皮以後,晶瑩剔透,看起來就像明珠一般。馬援覺得這種植物利於養生,就想引進中土廣為種植,於是便命人運了一車回洛陽做為種子。沒想到,他的政敵上書進讒,說南海專出奇珍異寶,馬援所載回來的不是別的,正是滿滿一車的珍珠。這就是所謂的「薏苡明珠之謗」,沈尹默的詩意,顯然是把張大千比做馬援,說他遭到了別人的誹謗。
和少帥吃了團圓飯後才過了兩年,大千先生就病逝了,享年八十五歲。他的骨灰葬在外雙溪摩耶精舍的梅丘下。這位不世出的畫壇奇才,五百年來難得一見的大宗師,從此走入歷史。
其實,大千先生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活得這麼長壽。原因是他三十幾歲時,在友人的宴會上認識了一位知名的命相家。命相家幫他看了相後,鐵口直斷,說他:「鬍根竄過喉結,恐難過知命之年!」大千先生聽了半信半疑,拉起鬍子照著鏡子一看,果不其然,滿腮鬍根,早已漫過喉結。命相家的話到底可不可信,實在難說,但終究在大千先生的心裡,留下了一團陰影。
到了五十歲生日那天,大千先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煞有介事地,跑到成都的昭覺寺去「避災」。然而親友為他擺壽酒的盛情又實在難卻,因此只好和大家約定,只要五十歲那天的生辰一過,表示災厄已經遠離,他就可回家過壽。
到了生日那天,算好厄運已脫,他的親友便依約僱了四部黃包車前來迎接壽星。其中一部舖有軟墊的,是要留給壽星坐的,但大千先生卻謙讓給同行的一位長者,自己挑了另一部年輕車夫的車子。
黃包車的車夫多半年輕力壯,又喜爭強鬥勝,尤其大千先生坐的這一部跑得尤其快。沒想到,不誇他還好,一誇他,車子越衝越猛,最後煞不住,迎面撞上了一部急駛而來的汽車,結果,黃包車撞得稀爛,車夫當場倒地不起,大千先生卻毫髮無傷。看來命相家說的也不是不準,五十歲生日那天確實有場災難,只是遭殃的是那位車夫,而不是他。
大千先生的畫作,遠近馳名,廣為各界所收藏,也屢屢創下拍賣的天價。因此,許多收藏家莫不以擁有張大千的墨寶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我也喜歡張大千,也不是沒有想過要擁有他的畫作,只是他的畫價,就像天上的星星那麼遙不可及,就算賣房賣地也買不起。看來這輩子注定與他無緣,只能繼續看著他的畫冊,望梅止渴,自得其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