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讀後

◎班順.努安

 

誤解的邂逅

某日一位青年農友問安仔,有無看過「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安仔答稱:沒有。心想這位青農,最近是否對農耕改良技術有新發現。正心生疑惑之際,青農接著說,這本書談論現行臺灣社會現象一些觀點,蠻有意思的,至少覺得在臺灣還有希望。安仔聽完他的話,頓時心中出現問號,趕緊求助谷哥(GOOGLE)大神,瞧瞧這本書的來頭。

原來,最低的水果(LOW-HANGING FRUIT)原意是指容易拿到的報酬。臺灣經歷開放市場與全球化的20年紅利後,邁入成長的陣痛期,猶如最低的水果已然摘完,那麼下一步呢?有人成天抱怨、謾罵;有人跑去摘別人的果樹,例如中國。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對於身處臺灣的我們,面對自己的家園,是應該運用自己的智力與志氣,製作新的工具,尋求新的方法,不論是架梯、攀牆、拉繩等,就是要登高以摘取上層的水果,才是正途。此書254頁分為五輯,作者雖然沒有在每輯下標題,但從各輯的文章內容,大致上可歸納出,第一輯是探討個人該如何面對臺灣目前的悶經濟,甚至是不久將來的AI時代。第二輯則從政府的角度,論述如何面對上開問題。第三輯是有關臺灣與中國的關係,大陸人均GDP只有臺灣的一半,兩岸的制度及發展階段皆不相同,各自有面臨的困難待解決。面對中國的飛快進步實在無需自慚形穢。第四輯著眼的是教育問題,臺灣少子化現象已是無可迴避,當未來人力不足,更需提高人均生產力。此外,學用合一,讓教育與產業連結,也是不容忽略。以下選擇幾篇,分享讀者。

小確幸背後的大奮鬥

近年來,媒體上常出現小確幸一詞,例如報稅小確幸、咖啡優惠小確幸等。安仔每每看到這種訊息,總是不以為然,無法理解為何報稅減免,購買一杯有折扣價的咖啡會有幸福感。

看了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現今的「小確幸」一詞,已脫離原意。作者提到「小確幸」一詞原來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某篇隨筆的標題,收入1986年出版的《蘭格漢斯島的午後》一書,他後來在1996年出版的《尋找漩渦貓的方法》一書繼續闡述這個概念。在《蘭格漢斯島的午後》中,小確幸是買內褲,村上春樹卻沒解釋為何他給自己買內褲會有小小確定的幸福感。到了《尋找漩渦貓的方法》,定義就比較清楚了:「想要在日常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多少需要一些必須遵守的個人規範。」所舉的例子「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也就是說,小確幸必須與自律、奮鬥互為表裡。村上春樹的自律及奮鬥,來自於他天天跑十公里的習慣。每天跑跑跑,是為了每天寫寫寫,數十年如一日,靠這種自律,才年年有新作問世。村上春樹心目中的小確幸,是對應著「充滿未知的大奮鬥」。正因他在專心寫作時無法確知作品成敗,專心跑步時亦不知身體哪天會老朽不聽使喚,一杯冰涼啤酒才成為小確幸。

如今臺灣「小確幸」成了「大夢想」的相反詞:不敢奢求大夢想,只能追求像吃BRUNCH、看電影、泡咖啡館等小確幸。說穿這,這只是一種生活步調,生活風格,要帶來自我肯定,恐怕還很遙遠。

巴哈與賈誼的跳槽典範

每年春節過後,總有一波跳槽潮。對於處於該不該跳槽十字路口的職場人而言,報章雜誌也有許多意見。就這個問題,作者舉了中西二位名人:巴哈與賈誼為例。作者認為35歲前,新工作只要能擴大視野,都是該跳的槽。巴哈為跳槽而坐牢那年是32歲,已在威瑪公爵處工作9年,卻遲遲無法晉升為樂團指揮。對一位作曲家而言,能夠擁有自己樂團太重要了。因此,一旦他處願意給予樂團總指揮的位置,義無反顧地跳槽,實是天經地義。

另,早在宋朝,蘇東坡主張過,真正的人才不該陷入完美工作的迷思。後世總認為西漢賈誼的悲劇是懷才不遇,蘇東坡卻獨排眾議,寫了篇「賈誼論」說他的問題是不自愛。「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難道沒遇到100分的老闆,就沒辦法做事嗎?愛惜自己才華的人應該珍惜所有發揮的空間及學習的機會,如果只會抱怨懷才不遇,就是「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因此,考量跳槽時應專注想一個問題就好:跳槽可以帶來更大視野?或是現實一點,可以預見收入較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應該多想想「賈誼論」,想辦法在現有的不完美工作中讓才能有最大發揮。反之,此時的典範就是巴哈,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勇往直前就對了。

從FILTH到FISHTAIL看中國的變化

這幾年中國崛起,英文冒出兩個有趣的新字。第一個是FILTH,本意渣滓,現在卻是「FAIL IN LONDON, THRIVE IN HONG KONG」的縮寫。九十年代許多英國人遷居香港,英國媒體取笑他們是倫敦混不下去,香港吃得開的渣滓族。第二個字FISHTAIL,魚尾族,近十年在英國媒體出現,是「FAIL I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TRY AGAIN IN LONDON」的縮寫,意即英國人在上海、香港也吃不開了,只好回倫敦試運氣。從這兩個新字可以看出中國變化真的很快速。

面對中國快速的變化,臺灣其實也不用太自慚形穢。就像作者提到中國今日明明處於高成長階段,年輕工作者卻自稱「蟻族」,意即生活品質低,成天只有工作,卻不敢對未來抱任何希望。臺灣面對這種情況,重要的是搞清楚自己問題在那裡,進而尋找學習的對象才是正辦,例如若是民主不夠優質,那就向優質的民主國家例如英國、德國學習。若是產業創新不足的問題,則可以效法的對象也很多,例如瑞典之於流行音樂、荷蘭之於電視製作,以色列之於高科技研發等。

高等教育的科技海嘯

拜科技進步之賜,線上課程也衝擊實體教學。此不啻是高等教育在需面對少子化問題外,雪上加霜地再增添一個新的討戰。然而,作者卻認為這是解決學用脫節沉痾的大好機會。

作者舉例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麥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開授「正義」線上公開課程,讓現今哈佛的魅力不僅靠學術實力,也需桑德爾這種在全球享有如好萊塢明星般知名度的超級名師。此將促成教研分流,不走研究路線的大學就可躋身一流大學。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競爭,要比老師魅力,比音像製作,也比互動品質。如此一來,可能需要跟網路、電玩業者結盟,才能取得技術優勢。

安仔不禁想到,科技這麼發達,律師開庭是不是也可以不用親自到庭,大家都在線上互動,可省卻不少時間等成本。或者,即使得親自到場,法庭上的開庭活動,也需借助科技的加分,方能博得當事人的青睞。

結語

讀完本書,有些主題,作者雖然點出問題,但對大部分的問題沒有提出具體解決方案。不過,退而想想,以區區二百多頁文字,要在解決方案上著墨也實在強人所難。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