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於108年7月27日上午9時至12時,邀請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學系陳用佛副教授至本會會館講授「鑑識與法律之對話-以微物跡證為例」課程,吸引許多道長及各界人士到場聆聽。
講座首先以美國著名、廣受好評之犯罪影集「CSI: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以及著名樂團披頭四成員-約翰.藍儂遭槍擊身亡時,嫌犯所使用之手槍為課程揭開序幕,並介紹所謂的微物鑑定,概念上不僅侷限於毛髮、纖維、玻璃碎片或漆痕等,尚包括各種遺留現場之蛛絲馬跡,均為鑑識科學之素材。再以玻璃呈現蜘蛛網裂痕之四個圖示與學員互動,教導學員如何從裂痕判斷玻璃遭先、後不同順序敲擊之方法,重點乃須緊扣「最先遭敲擊之玻璃,其裂痕發展最自由、最不受其他敲擊點裂痕影響」之原則,引領學員進入鑑識科學博大精深之領域。
然而,鑑識科學是科學嗎?內容又是什麼?講座先以美國聯邦調查局於2004年馬德里爆炸案中,因採集指紋而錯誤逮捕及起訴無辜民眾之案例談起,並介紹路卡得交換原理:「所有接觸必留下痕跡」之論述,再介紹臺灣鑑識科學之緣起、演進、設備及組織,並揭示鑑識乃須培養「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之能力,先發現可疑之跡證後,再分別予以初步篩檢、確認檢測之「類化」,復以臺灣三名國中生發現較現行鑑識方法靈敏度更高之全新血跡鑑定方法之新聞為例,闡述鑑識所著重者乃「專一性」,而非一昧追求「靈敏度」。
講座接著說明,分析微物證據之主要目的在於先瞭解證物的顯著特徵、再找出其特殊來源並藉以重建現場,而欲達成上開目的,即須仰賴現代諸如:比對顯微鏡、偏光顯微鏡或拉曼光譜儀等高科技設備,其中拉曼光譜儀因較其他設備具有非破壞性、無須樣品前處理、含水樣品不影響、固、液、氣態不拘、無須從容器中取出樣品及幾秒內定性分析等優勢,於鑑識實務上,更被廣泛應用於爆裂物、危險性化學物品、毒品、文書、化妝品、車漆及假酒或假藥等鑑定。
於課程的尾聲,與會之學員對課程內容深感興趣而踴躍提問,講座針對學員之提問,說明微物跡證仍有其極限,且亦面臨挑戰,每種鑑識方法均有其侷限性,例如:拉曼光譜儀對於鑑識螢光或深色之物品較受侷限,且每種鑑識分析方法所得出之結論未必相同,為使鑑識可得出精確之答案,國外雖有以數學模型建構數據之方式,然較為常見的仍以生物基因DNA數據庫居多。而陳用佛教授授課內容生動活潑,引領與會之學員猶如進入CSI犯罪現場影集般,逐一檢視、抽絲剝繭,亦使學員對於鑑識科學能有更深入之認識,實讓與會之道長受益匪淺。(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