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應無諫疏來

宮殿千門白晝開 三郎沉醉打球回
九齡已老韓休死 明日應無諫疏來

◎陳清白 律師

國民黨的大老趙守博先生,在黨員代表大會上,公開規勸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應該戒酒的一席話,引發各界討論,也讓一向自比為令狐沖的韓市長,愛喝酒的形象更加鮮明。

只要是人,誰都愛聽好聽話,這是天性,也是弱點。因為是天性,諂媚逢迎之徒就無往不利。也因為是弱點,因此再聰明的人,都難免會被花言巧語所矇蔽,以致於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正因為如此,所以爭取高位的人,就必須要有一批謀士,用現代的話說叫「智囊」來輔佐。而這個智囊,主要的任務就是,忠謹誠實的反映出被輔佐人的現實狀況,並且適時的提供建言,否則,智囊就不叫智囊,而只是花瓶、擺設而已。

趙先生的一席話,依我看,不是故意給韓國瑜漏氣,而是愛之深,責之切,深怕一個不注意、不檢點,國民黨明明已經煮熟的鴨子又給飛走了。

歷史上忠言直諫的例子不勝枚舉,小的小到日常的規過勸善,進德修睦。大的大到關乎江山易主,歷史改寫。

先來說說大的吧!

話說公元前206年的冬季,漢高祖劉邦領兵進入咸陽城,麾下眾將士爭先恐後,準備瓜分秦朝宮城府庫所貯藏的金銀財寶。劉邦看到秦朝宮城的富麗奢華,便想留下來長住。這時樊噲勸他:「您是想要擁有天下?還是只想做個富翁?眼前這些財富和美女,都是招致秦朝滅亡的東西,您要它有什麼用?趕快回霸上吧!不要留在這裡。」劉邦聽了,不置一詞。接著張良又勸:「秦朝就是因為不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夠來到這裡為天下百姓除害,這時您應該把撫慰人心當作要務才是。剛剛才進入秦朝的宮城,就想安逸享樂,這和助紂為虐沒有什麼兩樣,希望您能聽取樊噲的忠告。」劉邦聽了張良的話,不好再堅持,於是便率軍返回霸上,並與父老們約法三章,獲得了關中百姓的支持與愛戴。反觀項羽這邊,在進入關中以後,因擔心秦國投降的官兵會不服調遣,竟趁著夜晚在新安城南面發動襲擊活埋了秦兵20餘萬人,留下了殘殺不仁的紀錄,也種下了日後敗亡的原因。

當項羽領兵駐紮在新豐縣的鴻門時,謀士范增勸項羽說:「劉邦貪財又好色,現今入關,卻不搜取財貨,不寵女色,可見志在天下,您應該趕快消滅他,不要錯過時機。」於是便設計安排了鴻門宴,準備甕中捉龞,趁機殺了劉邦。宴席中,多虧樊噲不怕死,一方面舞劍護衛,一方面據理力爭,加上張良極力週旋,才使得劉邦順利逃脫,成為漏網之魚。事後,范增見計謀不遂,便拔劍擊碎玉杯並感嘆道:「這個人(指項羽)婦人之仁,不值得共謀大業,將來奪取天下的,必定是劉邦,我們這些人眼看著就要被他俘擄了。」

這個故事大家應該都已耳熟能詳,這裡再舊事重提,無非強調察納雅言的重要。莫怪乎劉邦成就帝業以後,曾評論項羽說:「羽有一謀士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敗也!」這句話,假如項羽、范增地下有知,不知道作何感想?

再來說說小的吧!

在我們的印象中,最能聽取臣下意見的皇帝,大概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而最會跟李世民較勁唱反調的,應該就是他的宰相魏徵吧!

話說太宗的女兒長樂公主,即將嫁給長孫仲。太宗因公主是皇后所親生,特別寵愛,便下令備辦嫁妝的部門,陪嫁的粧奩,要比公主的姑姑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這件事原本是件家務事,但傳到魏徵的耳裡,魏徵又不得不說話了。魏徵說:「漢朝的明帝要分封諸皇子采邑時說:『我的兒子怎麼能和先帝的兒子相比呢?』因此,分給自己皇子的封地,都只有自己兄弟楚王、淮陽王的一半。如今,公主的陪嫁,比長公主多一倍,豈不是與漢明帝的做法背道而馳?」(先帝子女的待遇不如自己的子女,就好像先帝不如自己一般。)這些話太宗覺得有道理,便進宮告訴皇后,以徵得她的同意。原本太宗以為皇后會據理力爭,但沒想到,皇后很感慨的表示:「我總聽人說皇帝特別看重魏徵,不知道是什麼緣故,如今看他用禮法來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他果然是國家的棟樑之臣。我與陛下是結髮多年的夫妻,雖多蒙恩寵禮遇,但每次講話都還得小心翼翼,察言觀色,不敢冒犯您的威嚴。沒想到,關係比夫妻疏遠的臣下,竟能如此直言,陛下您不能不聽從他的意見。」於是皇后徵得皇帝同意,派人到魏徵家裡賜給他錢四百緡,絹四百疋,並鼓勵他說:「聽說你十分正直,今日得見,果然不假,希望你能繼續保持這份忠心。」這件事過後的某天,太宗怒沖沖的回到宮裡,劈頭就對皇后說:「以後我一定要找個機會殺了這個鄉巴佬。」皇后問是何故?太宗說:「魏徵經常在朝堂上頂撞我。」皇后聽後連忙退下,換上朝服站在庭院中(皇后換上朝服說話,表示自己是以朝儀身份建言,不是後宮干政)。太宗問她為何如此慎重?皇后說:「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自然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開明的緣故,這就是我之前賞賜他的原因呀!」這時太宗才轉怒為喜,不再追究。由以上的例子可見,身居高位的人要聽得進去別人的話,有多麼的不容易。

文前的詩:「宮殿千門白晝開,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齡已老韓休死,明日應無諫疏來。」是宋朝詩人晁無咎所寫,名為「題明皇打球圖」的一首題畫詩。意思是:「白天裡,宮裡所有的大門都打開了,原來是皇帝打完馬球喝得醉醺醺的剛回來。以前能勸諫皇帝的賢相張九齡已經老了,韓休也死了。明天再也不會有人上奏章勸皇帝別再這麼嬉戲玩樂荒廢朝政了。」

詩裡的主角「三郎」,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多才多藝,雅好音律,也擅長打馬球。他當皇帝的初期,勵精圖治,開創了與貞觀之治相比美的開元、天寶盛世。根據理財家杜佑在「通典」裡所載,天寶八年(西元749年)國家太倉的庫存量,達九千六百零六萬二千二百二十石。莫怪乎杜甫在他的詩裡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然而好日子過久了,難免懈怠。加上縱情聲色,奢侈享受的結果,政事怠忽了。李隆基開始不聽賢相張九齡和韓休的話,反而聽信李林甫的讒言,因此國事日非。關於李林甫,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說他:「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寵;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妒賢嫉能,排抑勝己,以保其位;屢起大獄,誅逐貴臣,以張其勢。自皇太子以下,畏之側足。」。像這樣的人,主理朝政,國家怎能不動亂?李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當了宰相。楊國忠和李林甫沒有兩樣,都是善於逢迎,瞞上欺下之輩。在他的執政之下,朝廷忠良遭到陷害,善類一空,加速了日後安史之亂的爆發。宋朝時,詩人晁無咎無意間看到了這幅「明皇打球圖」的畫作後,有感而發,於是題詩其上,諷刺意味十足。

威權時代,敢跟皇帝據理力爭說真話的人,性格大多剛正不阿,不輕易妥協。這種人只要佔到個理字,那股牛脾氣就來了,往往在朝堂上講到皇帝拍桌怒斥,非殺之而後快不可。偏偏這種人都不怎麼怕死,因此皇帝通常也奈何不了他們。例如明朝的海瑞,上書給嘉靖皇帝,罵他幾十年不上朝,只會躲在深宮裡煉丹修道,這樣荒廢朝政的結果,使得全國百姓窮到:「嘉靖者,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像這樣的話,別人聽起來都嫌刺耳,更何況是當面對九五至尊的皇帝直接揭瘡疤。所以想當然耳,這回海瑞這條小命恐怕保不住了。其實,海瑞自己也知道,這一次皇帝老爺肯定饒不了他,因此在上書之前就與全家訣別,並買好了一口棺材,直接拖到皇宮門外,準備幫自己收屍。但萬萬沒想到,嘉靖皇帝氣歸氣,卻沒有殺了海瑞,只把他下到詔獄裡去面壁反省。究其原因,大概是認為海瑞有意「訕君沽直」,故而不想讓他的技倆得逞,以免自己落下個不聽勸諫卻又殘殺忠良的罵名吧!

話題回到前頭。趙先生講了那些話以後,顯然韓國瑜並不領情,要不然他也不會說出像:「你們成天都跟我在一起嗎?要不然怎麼會知道我喝酒?」那樣的話。看起來趙先生的一番苦心,恐怕是白費了。

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有願說話的,也要有願聽話的。如果好話說盡,橫豎都不聽,也只能隨他去了,要不然還能怎麼樣呢?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