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類矽谷讀後

◎班順.努安

緣起
  提到「矽谷」,總是令人聯想到高科技、高收入及無限的創意。然而大部分的矽谷故事很少提到後半段,大家都在故事最高潮處,即戛然停止,令人難窺矽谷全貌。本書作者以30年蹲點矽谷的經驗帶領大家進入在一般人眼中光鮮亮麗的矽谷,於真實的日子裡到底是啥模樣?
  不論身處何處,日子總離不開工作與生活。以下,安仔打算從職場文化及生活層面分享本書矽谷真實的一面。
認同差異、捨棄繁文褥節的職場文化
  作者認為矽谷能夠一直活下去的主因,不是鬥爭廝殺,靠的是認同差異的軟實力,以及背後支撐差異的獨特文化。就矽谷文化的多樣性來說,可從下列現象看出,例如汽車品牌和社會地位兩者在矽谷向來無交集,矽谷人不會羨慕別人開什麼車,就像你不會羨慕別人穿什麼襪子。更講究的矽谷人根本不買車,沒車最酷,最環保。然而,矽谷人並非不講究、不浪費,東西值不值,在矽谷人眼裡不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衡量,只要酷,只要過癮,所有定義都可以推翻,這才是矽谷式的自我虛榮。
  在捨棄繁文縟節的實例中,從Netflix的CEO海斯汀的一段話可見一般:「公司沒有流程和法則,我們拋棄所有繁文縟節,繁文縟節只適合管理笨蛋用。」全公司上下包括CEO穿的都是牛仔褲,正式的禮服不過是把T恤換成襯衫,牛仔褲堅持不變。大家看看科技四大騎士的所有產品發表會,沒有一個CEO不穿牛仔褲。離開法庭、教堂、婚禮和葬禮,矽谷CEO到那兒都是一條牛仔褲,旁邊也不會有隨從。在社會地位是以排碳量多寡而非有多少人伺候來論斷的矽谷,有司機並不比當Uber司機光榮。此外,把登山裝備穿著帶進辦公室,近年成為另一種流行趨勢。矽谷沒有人提公事包,也沒有人穿皮鞋,上班上學的都是背包。
  在矽谷,哪怕是和高階主管開會,都是在擺設得像IKEA的角落捧著咖啡坐下來翹著腳進行,穿短褲完全沒問題,氣氛輕鬆場地隨意,談的卻是單刀直入的嚴肅話題;大家只想聽真問題找解決方案,不想浪費時間在繁文縟節。矽谷這種不講求排場的酷,從我們東方國家的職場上來看,實在難以想像,但這也是矽谷的特色吧!
住不起的美國夢-摩天大樓與帳篷在街角交錯
  安身之處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要件之一,不久前的統計數據顯示,現今舊金山的中等房價需要年薪33萬美元以上的收入才養得起。台灣人口中的「人生勝利組」也未必有這樣的收入。包括雙薪收入的家庭內,舊金山符合這等條件的僅有17%。
  舊金山這座原本以觀光和金融為導向的城市,在經濟最不景氣的次貸危機後,成功轉型成為第2個矽谷,創造了第2次淘金潮,經濟以每年11%的速度成長,卻也走入了一場居住浩劫。舊金山三面環海,居住空間早已飽和,更糟的是,這座城市擁有最嚴格的建築法規,限制了住屋的成長。舊金山約有10%是完全禁建的保護地,占全市70%的住宅區則有嚴格限制,不能蓋公寓,不能有商店,每塊地只能蓋一戶住宅,高度最多3層,靠近路口的地段可以蓋4層樓公寓。這塊長寬各12公里的土地若是搬到台北可以住300萬人,舊金山只有90萬人卻已搞得雞飛狗跳。囿於議會所制定的都發法限制,都市發展幾乎完全被現有居民把持。而所謂的現有居民,說穿了就是既得利益者。舊金山保住了科技,也保住了美麗和特色,卻犧牲了底層市民的居住權。
極限通勤族
  過去的矽谷有「超級通勤族」,定義是每天花3-4小時通勤的人。最近這幾年矽谷又出現了「極限通勤族」,因為「超級」已不足以形容通勤的壯烈。這些人每天的通勤時間是4-6小時,因為他們住在山的那一邊的那一邊。所有生命被通勤綁架的矽谷人都面對同樣「三選二的無奈」。如果選擇了工作和通勤,那就必須為房價付出極高的代價;若選擇房價和通勤,就必須放棄高收入的夢。新進入職場的矽谷人似乎都選擇了工作和房價,在通勤方面任由擺布。原因不外乎工作和房價都是眼前的數字,很容易顯現出落差。在矽谷,只要房價繼續漲,工作機會繼續增加,通勤就會呈等比級數惡化。如果把這種焦慮擴大三或四倍,很難想像矽谷的高薪是不是仍有意義,有沒有可能每天花4到6小時,握著方向盤虛耗人生?
Hotel 22
 一開始,安仔看到Hotel 22以為是某家旅館,但進一步閱讀,全然顛覆安仔的「以為」。原來它是一條公車路線,是矽谷路線最長,唯一24小時營運的公車,全程60公里,從起站到終站約2小時,單程票美金2.5元。只要有10元,可以一整夜來回坐4趟共8小時的巴士,將巴士當作全世界最廉價的旅館。配有暖氣的巴士可以避風雨,同時睡2個小時支離破碎的覺,是遊民界的五星級旅館。
白吃的午餐與無上限的休假日
  提到矽谷的超酷福利,非白吃的午餐與無上限的休假日莫屬,乍看之下,實令人羨慕。然而,透過作者分析,事實似乎不是這樣,且隨安仔看來。在矽谷大多數一線科技公司都免費或廉價提供每星期換菜單的美食級餐點,意圖用美食做為薪資以外吸引人才的招牌。據統計,公司提供免費餐點後,員工早上抵達時間平均提早20分鐘,中午休息平均減少1個小時,晚上下班平均延後1個小時。換言之,提供白吃的3餐,每個員工相當於無條件自願多做2小時工作,那麼剩下的就是單純的數學問題了。即使是五星級美食,每個員工每天的食物成本最多不過30美元;工程師每小時平均薪水是120美元,到底是誰賺應該非常清楚。
  此外,在無上限的休假日方面,一般科技公司一年假期平均是3到4星期,休假日無上限的定義很簡單,既然是責任制,只要工作達成目標,一年要休幾天假都可以,沒有上限。在無上限休假制度下,如果團隊裡有個拚命三郎從不休假,就會產生競爭,造成他人也不好意思休假。在矽谷強大的責任制度中,工作永遠做不完,這種無上限的休假日有實益嗎?
令人費解的廁所文化-舊金山的巡糞員
  安仔第一次看到舊金山有「巡糞員」這個行業,以為作者在開玩笑或是耍噱頭。繼續閱讀,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這些糞便不是來自貓狗,而是來自人類,且出現的地點竟然是在鬧區大街的人行道。為此,市政府特別成立了一支「糞便快打部隊」,負責在市區大街小巷找尋人類的糞便,再用高壓水柱清洗,獨特的工作反映出獨特的問題。
  這些年舊金山遊民數量爆增,總數近1萬人,其中80%集中在市中心鬧區,與精品店和高科技巨人總部為鄰。遊民每天製造的排泄物也成了無人敢面對的挑戰。舊金山為什麼遊民這麼多?答案非常簡單,舊金山的瘋狂房價已經讓年收入11萬7千美元以下在這就算是低收入戶。舊金山的法定最低工資是每小時美金15元,這已是全美國最高標準的最低工資法,但這樣的收入要在舊金山生存,必須每天工作19小時,風雨無阻全年無休。導致即使有工作但收入太低的人,同樣可能被迫夜宿街頭。此外,舊金山是一個幾乎沒有公廁的城市,因為擔心有人在裡面施打毒品。美國的廁所文化如此地削足適履,令人百思不解。因此在街頭就地大小便也成了舊金山近萬遊民的唯一選擇。
結語
  閱讀完本書,發現矽谷明明走在世界科技前端,卻像難民窟一樣一天到晚斷電失火。當人們談及矽谷的成功故事時,似乎也難以忽略這份成功是建築在被房價淘汰的遊民、花費6小時通勤的小市民、時不時被淘汰革職的主管們的辛酸上。至此,不知您是否還羨慕矽谷?安仔以為不論身處何地,過著怎麼樣的生活,一切都是價值觀的取捨,在自我誠實、自我負責的前提下,作出的選擇才能無怨無悔吧!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