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二、三事

◎陳清白 律師

  我的外甥上個月再次得女,照慣例,我這個舅公除了包紅包祝賀外,還不可免的必得問問小孩子的名字。

當我知道他的二千金從母姓以後,覺得很訝異,因為不是招贅婚,為什麼二女兒要跟媽媽姓?外甥告訴我,法律規定,子女的姓可以由父母自行約定,因此基於平等原則,老二就跟著媽媽姓。

法律規定我當然懂。民國96年5月23日民法第1059條修正公佈,從原來的:「子女從父姓,但母無兄弟,約定其子女從母姓者,從其約定。贅夫之子女從母姓。但約定子女從父姓者從其約定。」改為:「父母於子女出生登記前,應以書面約定子女從父姓或從母姓。(下略)」修改的理由為:「國人囿於子嗣觀念,每於接連生育女孩後,為期得男,輒無節制,不但有違家庭計畫生育之原則,且影響母體健康,增加家庭負擔。故各方反應,咸望子女亦可從母姓,以期消弭無節制生育之弊害。因之,第一項增列但書,既符合傳宗接代之要求,且儘量作到姓氏判斷血緣關係及男女平等之原則。又嫁娶婚之子女限從父姓,而贅夫之子女,則可另外約定,亦有不公,爰予修正,使得娶婚之子女亦可從母姓。」

上開修正,木已成舟,修改的理由充分與否,見仁見智。只是除了男女平等之外,我想從其他的角度,來談談姓名的意義。

父系社會,子女都從父姓,因此不管過了幾代,你是哪家的子孫,脈絡清晰,不易混淆。除了姓氏外,名字也有講究,以紅樓夢為例,寧國府的第一代寧國公叫賈演,榮國府的榮國公叫賈源,倆兄弟單名,但都用「水」字邊,表示同一輩。第二代寧國府賈代化,榮國府賈代善,名字都有兩個字,中間都用人字旁的「代」字,表示同輩。第三代寧國府賈敬,榮國府賈赦、賈政、賈敏,也都取單名,但用字的偏旁都是「攵」字邊。第四代寧國府賈珍,榮國府賈璉、賈珠、賈寶玉、賈環,名字都有「玉」字邊。第五代寧國府賈蓉,榮國府賈薔、賈蘭,都用「草」字頭。此外,賈家私塾的老師叫賈代儒,他的孫子叫賈瑞,雖然只是賈家的族親,但一看名字就知道他們和賈家的關係。這樣的取名方式,饒有學問,不僅明明白白告訴你,他們同屬一家人,而且是哪一輩的,也都清清楚楚。

其實命名還有更講究的。明朝的皇帝除了同輩要用相同的偏旁之外,上下輩還要講究五行相生。例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為第二代,兄弟都用木字旁。下一代「木生火」,朱標的兒子即明惠帝叫「朱允炆」,朱棣的兒子明仁宗叫「朱高熾」,都是火字邊。再來「火生土」,第四代皇帝宣宗叫「朱瞻基」,土字邊。接著「土生金」,第五代的皇帝明英宗叫「朱祁鎮」,因土木堡之變,取英宗而代之的景泰帝和英宗是兄弟叫「朱祁鈺」,二人同輩,都是金字邊。接著「金生水」,第六代的皇帝明憲宗叫「朱見深」。依此類推,第七代「水生木」,明孝宗叫「朱祐樘」,第八代「木生火」明武宗叫「朱厚照」。武宗無子,接替武宗皇位的是的堂兄弟明世宗叫「朱厚熜」,因為是同輩,所以都是火字邊。接著「火生土」,第九代明穆宗「朱載垕」,第十代「土生金」明神宗「朱翊鈞」,第十一代「金生水」明光宗「朱常洛」,第十二代「水生木」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熹宗無子,由思宗崇禎繼位)。

你看,這樣的姓氏、命名是不是一目瞭然?誰和誰是什麼關係,想弄錯都很難。

反觀現在的稱姓規定,就拿我家來作比喻,我姓陳,太太姓顧,我弟弟也姓陳,太太姓張。如果我的小孩一個從母姓,我弟弟的小孩也一個從母姓,那麼在我這一方,姓陳的和姓顧的是親兄弟,和姓張的是堂兄弟。在我弟弟那一方,姓陳的和姓張的是親兄弟,和姓顧的是堂兄弟,他們彼此間,關係還很親,但外界哪裡搞得清楚?這種情形再傳幾代下去,唉唷!什麼姓的人都有可能是自己人。

日本最近也在討論女子嫁到夫家要改為夫姓是否合理的問題。我想,相較於日本、美國,我國法律沒有硬性規定太太一定得冠夫姓,但是不是這樣就表示,他們比我們不重視男女平等?其實大同世界的理想是「男有分」、「女有歸」,不是現在所講的形式上的平等,如果非要事事都講男女平等不可,而且硬要發揮到極致,則女人不用當兵上戰場,恐怕也說不過去,可見民法第1059條的立法理由,不是沒有商榷餘地。

(本文曾刊登於105年2月份「全國律師」月刊,經同意後轉載)

 <本篇文章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會立場>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