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白 律師
據媒體報導,有家生意興隆的臭豆腐店,因為所賣的臭豆腐太臭了,引起四鄰的抗議,店家為了平息風波,不得已只好貼出告示,表示此後將製作比較不臭的臭豆腐。
這則新聞有點滑稽,但卻勾起我難忘的回憶,久久不能平息。
我的老家柳營,是個簡樸的鄉下地方,因為大多數的人都務農,商業活動並不發達,因此街面上也就沒什麼像樣的餐廳和誘人的美食。但獨獨有一樣路邊小吃,是我們這一代的柳營人到老都不會忘記的美味,那就是臭豆腐。
小時候我有個鄰居,長得高高瘦瘦的渾身沒有三兩肉,因為實在太瘦了,大家都叫他「無肉」,因為後面加個尾音,唸起來就成了「無肉吔」(台語),而忘了他真實的姓名。
「無肉」人很老實,話不多,夏天賣冰淇淋,冬天賣臭豆腐。他的冰淇淋有好多種口味,我印象最深的是芋頭和桂圓的。
據說他的太太原本是製冰廠的員工,因為見「無肉」老實可靠就嫁給了他,和他一起賣冰淇淋和臭豆腐。他的攤車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幸福冰淇淋」。為什麼取這個名字?我不得而知,大概是因為夫妻同心協力,一起做生意,過得很幸福的緣故吧!
「無肉」的冰淇淋好吃,眾所皆知。但更絕的是他的臭豆腐。
「無肉」的臭豆腐和現在市面上的臭豆腐長得不太一樣。他的臭豆腐,大小約五、六公分見方,厚度約一公分左右,呈扁平狀,有點像市售的豆腐干。他的臭豆腐現買現炸,沒有回鍋。臭豆腐經過醃製,表面上灰灰的,看起來有點髒。但一下油鍋,猛烈的熱油,一下子就炸得金黃酥脆,香味撲鼻,而且外觀膨脹得像台南的傳統小吃「椪餅」一般,裡頭呈空心的蜂窩狀,看起來沒有半點肉,就像他的人一樣。
臭豆腐一起鍋,裝上盤子,戳破表皮,加上蒜泥、辣椒醬和特調的醬汁,好吃的程度,可以讓人停不下筷子。記得某年秋收後,我幫二姑媽牽布袋裝稻穀,工作完畢,姑媽犒賞我五塊錢。我為了慰勞自己,跑去吃臭豆腐,本來打算只吃一盤解解饞,沒想到食指大動,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連吃五盤,把錢花光光。那時一盤四塊裝的臭豆腐賣一塊錢,也就是說我一個小鬼,一口氣吃了二十塊,差點沒把肚皮給撐破。
「無肉」為人善良正直,不與人爭,不料好人沒好報,他和太太辛苦多年,賣冰淇淋和臭豆腐積攢下來的血汗錢被人倒掉了,一時之間想不開,竟然走了絕路。他的太太傷心過度,不久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所生的兩個兒子,一個早逝,一個不知去向,現在房子空置在那裡,家散了,「無肉」的臭豆腐的滋味也成了絕響,留給柳營人無限的懷念與遺憾。
前些日子,幾個小學同學聚會,閒談間,忽然聊到「無肉」的臭豆腐。老同學漢樂兄說,柳營街上有一家「複製版」,味道約有七成像,叫我有空去吃吃看。聽了他的建議,不久便帶著內人去「尋寶」,不料,吃了以後,大失所望,依我的感覺,連五成的水準都沒有,哪來的七成?
自從沒有了「無肉」的臭豆腐,以後每次回柳營,總覺得好像失落了什麼似的。但念頭一轉,整個台灣賣臭豆腐的不可能只有「無肉」的有那樣獨家的味道吧!因此每到一個地方,哪裡有賣臭豆腐,我就會去試試看,但真的很奇怪,吃來吃去,就是找不回舌尖上那種難忘的感覺。
好巧不巧,某天內人出去購物,路過一家臭豆腐店,看到店家掛著一面「古早味臭豆腐」的招牌,一時興起買了一份回家和我分享。沒想到,味道幾乎和「無肉」的一模一樣。這下好了,總算可以一解思念之苦。不過味道像歸像,造型還是有些差異。而且因為買回來已經冷掉,再微波加熱過,口感上也沒有「無肉」的那麼酥脆。不過不管怎樣,每次嘴饞時,都會跑去「交關」一下,老闆也都會再三強調,他的臭豆腐是正宗古早味的唷。
關於豆腐,因為食用的歷史悠久,淵遠流長,於是便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可為談資。
記得讀中學時,看過一部大導演李翰祥所導的電影,片名叫「乾隆皇與三姑娘」。戲中描述,乾隆爺在北京八大胡同裡有個紅粉知己叫「三姑娘」。三姑娘姿色絕美,技藝超群,又精於烹飪,因此頗得乾隆爺的歡心。乾隆爺為了便於和三姑娘私會,便命人從皇宮挖了一條地道,直接通到三姑娘的臥房裡,並且為了提前告知,還特地牽線裝上鈴鐺,只要鈴聲一響,便知皇上駕到。關於這一段,容我說明一下,幹過這種事的是北宋徽宗皇帝趙佶和李師師,可不是乾隆。李翰祥移花接木,對乾隆來講,百分之百是誣賴。
話題回到前頭。話說有一天,三姑娘請大學士也是老朋友的劉墉來家裡幫她鑑定古書。這個消息,不知何故,竟然被劉墉的死對頭和珅知道了。和珅見機不可失,馬上通知九門提督前來「掃黃」,想要治劉墉一個「朝官宿娼」之罪。
劉墉是個正人君子,擔不起這樣的罪名,只好躲進三姑娘的床底下暫避風頭。不料,說時遲,那時快,銅鈴響了,乾隆不久即出現在三姑娘的臥室裡。
和珅明擺著故意要修理劉墉,因此會同九門提督派人包圍娼館,並厲聲叫罵,指責劉墉行為不檢,有辱官箴。但所罵的每句話,聽在乾隆爺的耳裡,都好像在罵自己。乾隆被罵到忍無可忍,只好出面準備教訓人。沒想到,九門提督居然有眼不識泰山,下令叫人把乾隆給綁了,幸好和珅及時制止,才免去一場欺君犯上的大禍。這時的九門提督得知眼前這個人正是當今的皇上時,嚇得屁滾尿流,昏倒在地上。
接著鏡頭轉到三姑娘的房裡,她正在服侍皇上用膳,飯桌上有道菜,讓乾隆爺讚不絕口,一問菜名,才知道叫:「金鑲白玉牌,紅嘴綠鸚哥。」
乾隆爺回到宮裡,一直對這道菜念念不忘,便命御膳房設法烹製。不料,御膳房的廚師連聽都沒聽過,只好憑空想像,做了個像蛋糕模樣的一垞東西,上面塑了兩隻綠色的鸚鵡,中間寫上「國泰民安」四個紅字,就想交差了事。
這道菜一試再試,最後經過幾番折騰,總算在大家的集思廣益下完成了。和珅急著邀功,便向皇上匯報菜品的做法:用雞蛋、鵝蛋、鵪鶉蛋、孔雀蛋,還有千年甲魚蛋,除去蛋黃留下蛋清,再用新鮮的蓮子、蓮藕、菱角,加上杏仁、核桃仁一起搗碎蒸煮,再用魚翅、燕窩、白木耳調配而成。乾隆一聽做工如此繁複,便問和珅,這道菜花了多少錢?和珅說才花了二百兩銀子。當下,乾隆氣得七竅生煙,怒不可遏。因為三姑娘的「金鑲白玉牌 紅嘴綠鸚哥」只花了兩吊錢。
和珅挨了罵以後,還是束手無策,只好求助於劉墉。劉墉故弄玄虛,大賣關子,最後親自掌杓示範,將豆腐煎得兩面金黃,再用留著紅色根部的菠菜同煮,就成了江南有名的菠菜燒豆腐。
這道菜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白色的豆腐煎黃後像塊鑲金邊的白玉牌,配上翠綠又帶有紅根的菠菜,又好似一身紅嘴綠毛的鸚鵡,所以才取了這麼個文雅又富含詩意的名字。
劉墉為什麼會知道這道菜的做法呢?因為那天,他躲在床底下時,從細縫中看到了桌上的菜餚,所以才知道這個訣竅。
相較於和珅一道菜花二百兩銀子的大手筆,慈禧太后吃的珍珠豆腐,恐怕也不惶多讓。
珍珠可以養顏美容,是慈禧的最愛。然而她的吃法和一般人不一樣。別人是磨成粉配開水吞下肚,而她老人家則是用蒸煮的方式來入菜。做法據說是這樣:因為珍珠需要蒸煮七七四十九天才會爛,故而御膳房便設置了四十九口大鍋,把珍珠鑲進豆腐裡,日夜不停的燒火,如此一來,珍珠豆腐融合在一起,老佛爺便每天都可以毫不間斷的享用到這一道養生大餐。
除了珍珠豆腐外,還有一道「畏公豆腐」也是遠近馳名。
畏公豆腐,據說是前監察院長陳履安的外公譚延闓所創製的。
譚延闓,字組庵,號無畏,湖南茶陵人,前清進士。民國成立後,當過湖南督軍、湖南省長、行政院長等職,寫得一手好顏體,是政治家,也是書法家。南京中山陵碑亭裡那座寬四米,高八米多的巨幅石碑上的兩行大字:「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就是他的手筆。
譚延闓的父親譚鍾麟當過兩廣總督,因自幼家境富裕,因此錦衣玉食,精於飲饌。但譚公晚年牙口不好,飲食都偏於軟爛,所以才會有這道「畏公豆腐」的發明。它的作法如下:先用三斤以上的肥母雞一隻,火腿兩斤,豬肉半斤,干貝四兩,關東的蘑菇和猴頭菇各五錢做為配料,一起放在砂鍋裡用文火熬煮六個小時。熬成後,再濾去渣滓,留下湯汁,加上主料豆腐慢煨兩個小時,等豆腐成蜂窩狀吸飽了湯汁,即可上桌。可別看這道菜的主料只是塊不起眼的豆腐。它要入湯煨煮前,還要揉碎,上蒸籠蒸一個小時,然後過水除去石膏質,等凝結成塊後,才能使用。
譚延闓極為重視口腹之欲,據說他當行政院長時,好食魚翅,每餐必備,非此物不飽,多年積習,幾已成癖。
譚延闓為人太過圓滑,加上處世態度,能混則混,因此落下個「混世魔王」和「水晶球」的諢號。他死的時候,上海某報社作了一幅輓聯嘲諷他,聯曰:「混之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搖大擺,命大福大,大到院長。球的本領滾而已,滾來滾去,滾入滾出,東滾西滾,滾進棺材。」真是刻薄到家。
豆腐是所有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質含量最為豐富的。因此長久以來,已成了平民百姓不可或缺的食材。但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把它放在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上,它就是塊豆腐而已,再平凡不過。但在豪奢富貴人家的廚房裡,烹調的名堂簡直超乎我們的想像,難怪有句俏皮話說:「有錢就任性,沒錢就認命」。
以上所述,雖均出自稗官野史,但由小見大,在不起眼的東西上,照樣可以揮霍無度,從豆腐談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