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求不善 何必禱神

◎陳清白 律師

  京華城弊案起訴了。柯文哲在台北地院的接押庭,法官諭令以三千萬元交保,檢察官不服提起抗告,高院撤銷原裁定發回更裁的結果,交保金額追加到七千萬,並配戴電子腳鐐監控。
  元旦當天,柯文哲在獲得短暫的自由後,回到新竹老家探望因重病住院的父親。隨後,又和媽媽一起到都城隍廟燒香拜拜。鏡頭裡,只見母子二人合掌默禱,卻聽不見祈求的內容,但合理的推測,應該是不脫希望城隍爺保佑父親早日康復,以及官司順利過關等事項。
  當天晚上,北檢第二次抗告又發回更裁。最終,柯家和他的支持者最不願意看到的噩運又降臨了,老柯再度被押入牢裡,重新享受全體納稅人食宿費用全免的親切招待。
  我想,老柯的心裡一定會埋怨:城隍老爺您也太不夠意思了,好歹我也是新竹市土生土長的在地人,又是行醫救世的偉大醫生,如今受到冤枉,為何連一點忙都不肯幫呢?
  我勸老柯你不用懊惱,怪只怪你對城隍爺的職責還不夠了解,趁著這個機會,我好好的幫你說說故事,介紹介紹城隍老爺的本職學能。
  城隍的稱呼最早見於「周易」,書中有所謂「城復於隍」這個名詞。「城」指城牆,「隍」就是護城河。遠在三國時期,民間就已經有立廟祭祀城隍的習俗。城隍爺顧名思義,是一個城市的守護神,專門在天災人禍時負責保護城池和城裡百姓的安全。後來差事增多了,兼管都、省、府、縣的善惡懲罰之事,成為幽冥世界的司法神祇,就像人間的法官和檢察官一樣。
  在明朝,貪污的官吏被朱元璋剝皮實草後,都會把這些人皮草包放在城隍廟的廣場上示眾,用以警惕各級官吏,並讓公正無私的城隍爺做見證。到了清代,朝廷將祭祀城隍列為官方的祀典,每月的初一、十五,地方官員都要到當地的城隍廟燒香祭拜,行三跪九叩大禮,而且每逢新官上任,也要到城隍廟舉行就職典禮,然後才能接篆視事,坐堂辦公,可見城隍老爺的地位有多麼的崇高。朝廷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有深意的,目的是藉由明辨秋毫的城隍爺,來監督地方官吏的操守,所以城隍廟裡才有這麼一副對聯:「別看我廟小神小,不來燒香,試試。那任他官大勢大,若有作惡,瞧瞧。」
  柯文哲早上才拜過城隍爺,晚上就被押入大牢。因此,就有人拿新竹都城隍廟柱子上的對聯來調侃他,說城隍爺真是靈驗,老柯做壞事卻不思反省,還敢來求城隍爺保佑,簡直是自投羅網。聯曰:「頗大膽,敢來求我。快回頭,莫去害人!」
  究竟這只是個巧合,或者迷信,還是冥冥之中自有神蹟?那就要看您怎麼解讀了。
  說到迷信,已故的張學良將軍生前說了一件事,讓他從不迷信變得不得不信。事情經過如下:
  話說1928年6月4日,奉軍大帥張作霖從北京坐專列要回東北,當列車行經皇姑屯時,被日本人預先埋設的炸彈炸成重傷,當晚張作霖就因傷重一命歸西,享年53歲。張作霖死後,由他年僅27歲的長子人稱「少帥」的張學良,繼承他東北巡閱使的大位。張作霖手下有一員大將叫楊宇霆,此人精明幹練,功績彪炳,歷任奉天督軍署參謀長、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總參議、東三省兵工廠總辦等職務。張學良當時年紀尚輕,歷練不足,以前朝元老自居的楊宇霆並不把他看在眼裡。由於楊宇霆功高震主,加上兩人長期不和,最終張學良陡起殺心,在元帥府大青樓的老虎廳裡槍殺了楊宇霆與常蔭槐,史稱「楊常事件」。
  為什麼張學良要殺楊宇霆呢?有幾個要命的插曲是事情的關鍵。
  第一,皇姑屯事件發生後,張學良對於是否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招安」,和楊宇霆意見不一。楊宇霆主張東三省要自己獨立,因為他信不過蔣介石。其次,東三省獨立可以遊走在日本人和南京國民政府之間,利用兩方互相牽制,從中取得最大的好處,對東北最有利。但張學良偏偏不買帳,心想我是少帥,是我當家還是你當家?憑什麼聽你的!結果,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布東北易幟,自此北伐結束,南北統一。
  第二,1929年1月5日,楊宇霆為父親作壽,大宴賓客。是時少帥剛父喪不久,本想拒絕邀請,但為了給楊宇霆一個面子,勉強出席。沒想到,少帥來到了楊府,竟然沒幾個人理會,反倒楊宇霆一出現,眾人連忙起立,左擁右簇,歡聲雷動,好像眼裡只有楊宇霆而沒有這位少帥。這下子少帥火了,心想楊宇霆羽翼豐滿,官場勢力盤根錯節,終將危及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第三,1928年1月10日上午,楊宇霆帶著時任黑龍江省省長兼交通委員會委員長的親信常蔭槐到帥府會見少帥。楊常二人的來意,是要求少帥將中東鐵路的督辦呂榮寰撤換,改由常蔭槐接替。當下,少帥心裡極為反感,心想,省長也是你,交通委員會委員長也是你,現在又來跟我要中東鐵路的督辦,擺明了就是要架空我的權力,你說什麼我就得照辦,你是我老子嗎?少帥懾於楊宇霆的淫威,暫時忍下怒氣,推說沒有公文如何簽署?沒想到楊宇霆隨即取出了公文,攤在少帥的面前,原來他連文件都早已準備好了,意思是你只管簽名,其他的事不用過問。這時少帥忍無可忍,動了殺機,但一切尚未安排妥當,只得再度推說,讓自己考慮一下,晚上再來。
  這件事徹底激怒了少帥,他把計劃殺楊、常的念頭告訴了夫人于鳳至。因事關重大,殺與不殺,各有利弊,二人躊躇不前,最後不得已,選擇拋硬幣決定生死。硬幣正面朝上,表示非殺不可,反之,則不該殺。結果連拋三次,都是正面朝上。其實,這時少帥心裡還有些猶豫,認為這枚硬幣也許有點問題,因此另訂遊戲規則,改為硬幣反面朝上表示該殺,反之則不該殺。也許是楊、常二人命該如此,硬幣又連投兩次,都是反面朝上。最後,再投第三次,因為這一次的結果,攸關兩條人命,少帥自己投擲後不敢目睹,叫于鳳至去看,于鳳至一看,大哭出聲,知道自己的丈夫要殺人了。於是,楊、常二人注定非到鬼門關去按門鈴掛號不可了。
  當天晚上,楊、常二人如約而至。少帥安排他們到會客室稍候,這個客廳因為裡面擺放了兩隻張作霖的把兄弟湯玉麟送給老帥的東北虎標本,因此大家都習慣叫它「老虎廳」。楊、常二人在老虎廳一坐定,事先埋伏的衛兵就進來了,這時二人的腦袋瓜還反應不過來,就被就地槍決,血濺當場。
  對於這件慘劇,胡適先生曾經評論:「楊宇霆不死,東北不會丟」。七十多年後,少帥憶起往事,也深感後悔殺了楊宇霆。但世上沒有治後悔的藥,一切恩怨雖已隨風而逝,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件事也被載入了史冊,難以磨滅。
  走筆至此,順便交待一下這枚硬幣的下落。這枚硬幣是個俗稱「袁大頭」的銀元,現在陳列在元帥府張學良和于鳳至的臥室裡供人參觀。
  再怎麼英明睿智的人,在面對困難時,有時候還是不免求助於神祕而不可知的力量。下面就有個故事和「楊常事件」異曲同工。
  明朝萬曆年間,因為政治鬥爭,內閣首輔高拱被張居正鬥下台,回家種田去了。但張居正為了永除後患,仍不肯罷休,打算斬草除根。
  萬曆元年正月二十日的早上,一個人帶刀闖進了皇宮,驚動了準備早朝的萬曆皇帝。這個人叫王大臣,他名為大臣,其實是個逃兵。王逃兵如何進入門禁森嚴的皇宮,不得而知。他進入皇宮的目的為何?也不得而知。經過一番審訊,他承認自己是戚繼光的手下。但承認是戚繼光的手下不行,因為戚繼光和張居正的關係很好,這份口供不是張居正想要的,因此必須從新審訊。這次審訊,改交給效率極佳的特務機關「東廠」負責。東廠裡頭狠人輩出,設施齊全,輪番上陣給王逃兵做足了體能訓練以後,鼻青臉腫的王大臣改口了,他說:「我是來行刺皇帝的,教唆我的人是高拱高閣老的家人」。這下子高拱要倒大楣了,但張居正滿意了。
  沒想到這事還有下文。朝中大臣除少數幾個張居正的黨羽之外,一致認為這事純粹是裁贓。張居正不但鬥垮了高拱,還想把他鬥臭、鬥死。這時,朝中大老也是張居正以前的頂頭上司楊博出面說話了。楊博找上張居正,勸他放過高拱。另一方面也捷足先登,派人潛入牢裡,給王大臣做足了思想教育,用我們法律人的術語來說,就是串證翻供。張居正面對楊博的干預,不知何去何從,於是,他決定把這個難題交給神明解決。他到城隍廟去求籤,據說城隍廟的籤,靈驗無比,結果答案揭曉,籤上用工整的小楷寫了八個字:「所求不善,何必禱神」意思是:你所祈求的事是不對的,這事何必問神明?最終,張居正見事不可為,決定撒手不管,王大臣也因為供述前後不一,無法分辨真偽,只能砍了他的腦袋結案,這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科學」、「理性」、「務實」,這是柯文哲競選總統時所提出來的口號,聽起來很有說服力。如果他的信念始終如一,堅貞不渝,那麼他面對目前官司的態度,應該是就法言法,努力為自己辯解才對,而不是求神拜佛,或任意的攻擊抹黑司法。我不反對人在無助的時候去膜拜神明,求得心裡的安慰,但到了廟裡,不妨抬頭看看廟門上的聯語:「作事奸邪,盡汝燒香無益。居心正直,見我不拜何妨。」、「威恩原并濟,求錫福何不為善。靈神非可賂,望赦罪豈在燒金」。或許這些話,比起你們糾眾上街,找賴清德「釘孤枝」,還要來得「理性」、「務實」一些。

回上一頁